第536章 稻桑
书迷正在阅读:我在大唐有后台、携美同行、歪打正着、极品枭雄、天降窝边草、重生后教主只想和影卫贴贴、绝色冷王妃、一九九八、极品枭雄、邪神伪装玩家后[无限]
出现在了大宋商民百姓的面前! 作为顶级商人云集的康国,焉能不沸腾! 赵佶手舞足蹈,讲述着这帮人的喜悦之情。 市场骤然扩大,无穷无尽的财富,滚滚而来,赫然出现在眼前。 “官家,你知道这些年大宋的丝绸贸易,有多少数量吗?” 赵桓略沉吟,就道:“应该有二三百万匹吧?” 赵佶抓着胡须,呵呵一笑,“是四百五十万匹上下,其中三百万供应国内,还有一百五十万匹,要出口海外,或者贸易属国。” 赵佶随后又问了一句,“官家,你可知道,为什么只有这么多?” 赵桓又是一怔,这下子赵佶得意起来,侃侃而谈……其实三五百万匹的数字,延续相当长时间,哪怕到了明朝,中国的丝绸年产量也很难突破一千万匹。 之所以达不到,是因为穿得起丝绸的,也就是前面的百分之十,非富即贵,普通人哪来的财力。 所以大明多增加的丝绸,很多都是供应海外……为了卖给西洋商人五十万匹丝绸,改稻为桑,倒也说得过去。 另外一面,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也就那么多,还要种粮食,总不能全都种桑树吧! 而且都种了桑树,势必蚕丝价格下降,影响丝绸的价值…… 说到这里,基本就闭环了。 在壁垒重重的情况下,丝绸必须维持高价……因为只有价格够高,利润足够,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。 这